香港地方大典
Advertisement

十八區,意指十八個香港行政區

Map of Hong Kong District zh-hant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議會非政權性區域劃分圖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英政府為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歷史[]

英治初期[]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理民府

1850年代,當時香港總督寶寧(Bowling)執政時所劃定的四環九約,可視作香港最早的行政區劃。四環九約範圍覆蓋維多利亞城,包括西自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香港島北岸地區。而當時亦有一定人口的筲箕灣赤柱香港仔則不包括在這個制度內。而英國得到九龍半島後,先將九龍交由軍部管理,未有即時為九龍分區。

1898年以後,新界納入港英殖民地版圖,由理民府負責統治,1910年新界分為北約及南約,其中北約理民府管理大埔(包括沙田)、粉沙打(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即北區區議會北區前身)、西貢元朗青山(即屯門前身)等地;而南約理民府則管理新九龍荃灣(包括葵涌青衣馬灣)和離島部分。據資料顯示,1937年從新界劃出為市區的新九龍,則由東至西分為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荔枝角四區,但舊九龍則未有行政劃分的資料。

日佔時期[]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區役所

香港日佔時期行政區劃由日本香港占領地政府的民治部於1942年3月建立,並且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連同新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每區設立一個區役所管理該區事務,被視為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香港重光後,香港的行政區域恢復至戰前的安排。

英治後期[]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理民府

1948年,政府成立新界民政署,統籌各理民府工作。 1947年,北約理民府分為大埔元朗兩個理民府元朗理民府管轄元朗青山;而大埔理民府則管轄大埔沙田上粉沙打西貢。 1956年,南約理民府分為南約理民府荃灣理民府。 1961年,理民府的裁判司法庭取消。 1963年,白沙灣淡水湖計劃放棄,南約理民府西貢理民府合併。 1969年2月28日起,進行萬宜水庫計劃,撤銷南約理民府,改設西貢離島兩個理民府西貢理民府管轄西貢半島將軍澳離島理民府則管轄大嶼山赤鱲角南丫島長洲。 1972年,青山理民府重新命名為屯門理民府。 1974年11月,新界政務署接替新界民政署管轄七個理民府。 1981年4月1日起,政府實施地方行政計劃,新界每一區成立區議會,區議員由普選產生,而理民府則改稱政務處,成為今天十八區的劃分。

分區[]

行政區劃
香港島 中西區區議會中西區灣仔區議會灣仔區東區區議會東區南區區議會南區
九龍西 深水埗區議會深水埗區油尖旺區議會油尖旺區九龍城區議會九龍城區
九龍東 黃大仙區議會黃大仙區觀塘區議會觀塘區
新界西 屯門區議會屯門區元朗區議會元朗區荃灣區議會荃灣區葵青區議會葵青區離島區議會離島區
新界東 北區區議會北區大埔區議會大埔區沙田區議會沙田區西貢區議會西貢區
十八區範圍 深圳灣口岸落馬洲河套地區

行政區劃圖庫
香港島 中西區區議會圖庫:中西區灣仔區議會圖庫:灣仔區東區區議會圖庫:東區南區區議會圖庫:南區
九龍西 深水埗區議會圖庫:深水埗區油尖旺區議會圖庫:油尖旺區九龍城區議會圖庫:九龍城區
九龍東 黃大仙區議會圖庫:黃大仙區觀塘區議會圖庫:觀塘區
新界西 屯門區議會圖庫:屯門區元朗區議會圖庫:元朗區荃灣區議會圖庫:荃灣區葵青區議會圖庫:葵青區離島區議會圖庫:離島區
新界東 北區區議會圖庫:北區大埔區議會圖庫:大埔區沙田區議會圖庫:沙田區西貢區議會圖庫:西貢區
十八區範圍 深圳灣口岸

註釋及參考資料[]

Disambig為方便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十八個行政區香港行政區劃香港行政區十八個區議會分區區議會分區區議會行政區劃
Advertisement